有哪些詩是开头平平无奇或者令人误解,看到后面令人拍案叫绝的? - 知乎
你说的这种诗有个专有的名词,叫“逆挽诗”。这种诗的特点就是在开头极尽平淡、俗气、乃至不雅之能事,然…
你说的这种诗有个专有的名词,叫“逆挽诗”。
这种诗的特点就是在开头极尽平淡、俗气、乃至不雅之能事,然后在结尾给你来一个峰回路转、奇峰突起,让你一下子到达另一个境界。
比如:
鸡叫 【明】朱元璋
鸡叫一声撅一撅,鸡叫两声撅两撅。
三声唤出扶桑日,扫败残星与晓月。
咏麻雀 【清】李调元
一窝二窝三四窝,五窝六窝七八窝,
食尽皇王千种粟,凤凰何少尔何多?
树 【明】祝枝山
东边一棵树,南边一棵树,
西边一棵树,北边一棵树。
树!树!树!树!系不得郎舟住!
咏雪 【清】郑板桥
一片二片三四片, 五片六片七八片。
千片万片无数片, 飞入梅花都不见。
不留姓名 【清】纪晓岚
一爬爬上最高楼,十二栏杆撞斗牛。
纪昀不愿留名姓,恐压八闽十二州。
杨柳树 【清】纪晓岚
东边一棵杨柳树,南边一棵杨柳树。
西边一棵杨柳树,北边一棵杨柳树。
任你柳丝千万条,怎么系得行人住?
吟黑鹤
乾隆皇帝下江南,黄昏时分,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,当即要随行的文人赋诗。一个叫冯诚修的吟道:
远望天空一鹤飞,朱砂为颈雪为衣。
乾隆皇帝听后摇摇头:“我要吟的是黑鹤,不是白鹤。”众人一听瞠目结舌,只见冯诚修不慌不忙,顺势吟出:
只因觅食归来晚,误落羲之洗墨池。
将吟白鹤的诗变成了吟黑鹤的诗,补得天衣无缝,不留痕迹。
吟鸡冠花
明代才子解缙,思维敏捷,聪颖过人。一天,曹尚书邀解缙过府吟诗,要他当场作鸡冠花诗一首。解缙不假思索随口吟道:“鸡冠本是胭脂染,”首句刚出,曹尚书忽然从衣袖里取出白鸡冠花道:“不是红的,是白的。”解缙不慌不忙界面吟出:“今日为何浅淡妆?只因五更贪报晓,至今戴得满头霜。”曹尚书听罢,不禁连连点头称好。
此事本见明代郎瑛《七修类稿》:
又一(仙)箕题鸡冠花诗:“鸡冠本是胭脂染。”其人云:“要白者。”即承云:“洗却胭脂似雪妆。只为五更贪报晓,至今犹带一头霜。”
救诗
皇后生了孩子,永乐帝令解晋吟诗。解缙脱口吟出“帝王昨夜降金龙”,刚要续句,永乐帝说:“生的是女孩。”解缙续吟道:“化作嫦娥下九重。”永乐帝又打断:“可惜夭折了。”解缙随机续道:“料是人间留不住。”永乐帝叹口气说:“早丢到池塘里去了。”解缙续句更妙:“翻身跳入水晶宫。”这首顺势而取的逆挽诗令人绝倒一时。
吟梅花诗
尝有人召仙,请作梅花诗。仙箕遂写‘玉质亭亭清且幽’。其人云:‘要红梅。’即承曰:‘著点颜色点枝头。牧童睡起朦胧眼,错认桃林去放牛。’(此事见明代郎瑛《七修类稿》)
补诗
相传,清代金农寓居扬州时,曾于平山堂上宴客,乃以“飞”、“红”二字吟诗为酒令。有个商人功底很浅,下笔写了一句讲不通的诗:“柳絮飞来片片红。”柳絮是白的,怎么成了红的?
金农马上为其掩丑,前补三句成七绝一首:“廿四桥边廿四风,凭栏犹忆旧江东。夕阳初照桃花坞,柳絮飞来片片红。”
游虎丘山 唐伯虎
唐伯虎扮成乞丐爬山玩,遇到一群登山客聚在一起饮酒赋诗,可写的实在一般,他看了之后在一旁连连摇头。
登山客们见他这幅样子,实在忍不了,道:“来来来,你行你上!”
唐伯虎毫不客气地接过笔,蘸上墨水,在纸上写下了“一上”两个字,然后扔下笔就走。领头人哈哈大笑,起身把他追回,令他再写。
唐伯虎接着又写了“一上”,然后还是扔笔要走。
领头人感叹道:“我就知道叫花子不会写诗嘛!”
唐伯虎回答说:“我这个人天生喜欢喝酒,必须先喝了酒,才能引起作诗的兴趣,您能给我一点酒喝吗?”
领头人斟了满满一大杯酒放在唐伯虎面前,发话道:“你如果能写诗,我们就让你一醉方休;你要是写不出来,我们就要痛打你一顿!”大家都在旁边起哄:“你写呀,写呀!”递上纸笔,逼迫他马上写。
唐伯虎不慌不忙地接过纸笔,又写了“又一上”三字。登山客们全都哈哈大笑。
唐伯虎见状也不气恼,走上前一步,端起酒杯,一饮而尽,回头提笔,继续写道:
一上一上又一上,一上上到高山上。
举头红日白云低,四海五湖皆一望。
登山客们见此全诗,忍不住大声赞叹,认为遇到了奇人,赶忙拉他入席坐下,大家一起饮酒赋诗,尽醉而返。但谁也没能认出,这个叫花子就是大名鼎鼎的“江南第一风流才子”。